中国的挑战:全球温控目标从2℃到1.5℃的战略调整

被引:61
|
作者
段宏波 [1 ]
汪寿阳 [2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温控目标; 系统集成建模; 负排放技术; 综合评估;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9.0131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集成模型(CE3METL),从排放路径、能源重构和经济影响3个维度对比分析和阐释了全球温控目标从2℃到1.5℃的战略调整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和涵义,得到如下结论:(1)中等可能性的2℃目标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峰值水平较照常情景下低20亿吨左右,而1.5℃目标则要求碳排放从当下开始急剧下降,且最早到2060年前后实现近零排放;(2)1.5℃温控目标要求2010~2100年的平均能源消费量降至2010年的65.1%,且负排放技术将成为能源重构的重要力量,到2100年,其供能份额可达44.5%~49%,但这是以"挤出"风能等其他非化石能源技术的发展空间来实现的;(3)对比2℃目标,1.5℃目标下的平均社会碳成本要高出约350元/吨,且2020年的水平将超过600元,这一门槛值较2℃目标至少提前了20年。对比中等概率下的2℃和1.5℃气候目标,后者的经济损失较前者高出近8%,而负排放技术可将同等目标下的平均经济损失最高降低69.3%。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9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