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缺失、复归与融合

被引:5
|
作者
李直 [1 ,2 ]
刘越 [1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国际分工; 生产关系; 全球生产网络; 劳动过程; 调节资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学科分类号
020102 ; 060207 ;
摘要
国际分工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劳动关系与资本—资本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全球分工格局不断演化,但是相应理论的发展却逐渐缺失了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NIDL)讨论发达国家资本转移的原因,但未涉及资本积累能力差异化问题。脱胎于世界体系理论的全球商品链(GCC)与全球价值链(GVC)理论则完全忽视资本—劳动关系,只描述企业间不对等关系的现象,彻底与其马克思主义传统割裂。全球生产网络(GPN)理论虽复归了资本—劳动关系分析,深入讨论地方性的劳动过程,但也没能充分衔接劳动过程与资本积累,更遑论分析其对国际分工现象的影响。本文指出,调节资本概念对资本再生产条件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补充资本之间权力分化的分析,而马克思主义国际劳动分工的分析应当充分融合地方性因素塑造的劳动过程、基于地方性再生产条件形成的资本差异化积累能力,以及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66 / 187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4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