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9 条
生态赤字下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空间的替代作用
被引:23
|作者:
谢高地
鲁春霞
甄霖
成升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来源:
关键词:
生态空间替代;
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120405 ;
摘要:
通过评估生态空间占用和生态承载力,发现我国的年人均生态赤字从1980年的0.275hm2增加到了2000年的0.548hm2,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态赤字区不断扩大,1980年,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生态赤字区,2000年生态赤字区扩大到了26个省(市、自治区)。说明我国已长时间处于大范围生态透支状态。这让人们对于我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感到担忧。生态赤字表征的是某个特定区域所有资源消耗所需要的生态空间面积与该区实际具有的生态空间面积之差,也就是说它是支持特定区域内一定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生存的生态空间短缺。生态空间基于可再生性的生物生产面积,我们目前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此类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生态赤字中化石能源消耗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如果将这部分不可再生的资源也考虑在内并折算为我们可消费的生态空间,那么我们实际拥有的生态承载力就会明显扩大,非再生的自然资源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空间替代。
引用
收藏
页码:2 / 7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