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28
|
作者
张志强 [1 ]
曾静静 [1 ]
曲建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人均GDP; 工业化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国家; 产业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减少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排放量是国际社会已普遍达成共识的应对气候变暖的根本性途径。研究各国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历史,可以为预测各国未来的碳排放强度趋势、制定未来的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的CO2排放数据、《世界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公元1—2008年》的GDP数据和世界银行第二产业附加值占GDP比重等相关数据,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7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5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变化趋势、人均GDP变化趋势、人均GDP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关系、产业结构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减小并逐步趋同的态势,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总体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但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人均GDP差距却逐渐加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少数工业化发达国家人均GDP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之间呈倒U型关系,中国人均GDP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之间呈N型关系,南非人均GDP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之间呈倒N型关系,日本、意大利、印度、巴西和墨西哥人均GDP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之间呈倒L型关系;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除加拿大外)第二产业附加值占GDP比重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第二产业附加值占GDP比重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859 / 86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1] 温室气体排放科学评价与减排政策[M]. 科学出版社 , 张志强, 2009
  • [12] 经济增长、环境与气候变迁[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宋立刚, 2009
  • [13] Carbon inequality at the sub-national scale: A case study of provincial-level inequality in CO 2 emissions in China 1997–2007[J] . Afton Clarke-Sather,Jiansheng Qu,Qin Wang,Jingjing Zeng,Yan Li.Energy Policy . 2011 (9)
  • [14] 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 2 emission over 1991–2006 in China[J] . Ming Zhang,Hailin Mu,Yadong Ning,Yongchen Song.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9 (7)
  • [15] Decomposition of energy and CO 2 intensities of Thai industry between 1981 and 2000[J] . Subhes C. Bhattacharyya,Arjaree Ussanarassamee.Energy Economics . 2004 (5)
  • [16] Is CO2 emission intensity comparable?
    Sun, JW
    [J]. ENERGY POLICY, 2000, 28 (15) : 1081 - 1084
  • [17] Carbon inten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62–1991: A brief expl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 J.Timmons Roberts.World Development . 1997 (2)
  • [18] 国际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比较分析研究
    曲建升
    曾静静
    张志强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01) : 47 - 54
  • [19] 国际碳排放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调
    程南洋
    杨红强
    聂影
    [J]. 生态经济, 2006, (03) : 71 -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