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1 条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被引:163
|作者:
葛全胜
戴君虎
何凡能
潘嫄
王梦麦
机构:
[1] 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3] 北京100049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陆地生态;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碳循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9.2 [中国土壤地理、土壤调查];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过去300年间,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迅速减小,垦殖扩张明显,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用通过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历史土地数据,分析了过去300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从清前期1661年的60.78×106hm2增加到20世纪末的96.09×106hm2;森林面积从1700年的248.13×106hm2降至1949年的109.01×106hm2.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也随之变化.其中,地上植被破坏引起的碳排放大约为3.70PgC;土壤有机碳排放介于0.80~5.84PgC之间,最适估计为2.48PgC;植被和土壤变化引发的碳排放总计达4.50~9.54PgC,最适估算为6.18PgC.这远小于国外学者估算所得的17.1~33.4PgC的排放量.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明显,由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植被破坏相对较大,过去300年间这两个地区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的碳排放也较大,其余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地区、华南西部地区、新疆和青藏高原区;而作为历史上传统农区的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近年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全国自然植被活动增强,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比较明显的积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97 / 210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