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16产品的鄱阳湖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83
|
作者
吴桂平 [1 ]
刘元波 [1 ]
赵晓松 [1 ]
叶春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MOD16; 鄱阳湖流域; 地表蒸散量; 时空分布; 土地利用类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33.1 [水量平衡];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基于MOD16遥感数据集,统计分析了鄱阳湖流域2000-2010年地表蒸散量的年际和年内时空变化状况,探讨了不同地表类型下蒸散量的差异性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MOD16产品的精度能够满足鄱阳湖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分析的要求;②流域内平均蒸散量的年际波动较大,以2003年、2007年尤为突出,分别超出多年平均值49.28 mm和46.71 mm。ET空间格局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规律,尤其在高植被覆盖区蒸散量较大;③年内蒸散量呈单峰型分布,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地表蒸散主要集中在5-9月份,最高值出现在7月;④土地利用特点基本影响着流域蒸散量的分布状况。蒸散强度大小按地表类型排序依次为林地>草地>农田>裸地>城镇。研究结果对鄱阳湖流域旱涝灾害成因分析、生态需水量研究等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17 / 62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1] Improvements to a MODIS global terrestrial evapotranspiration algorithm
    Mu, Qiaozhen
    Zhao, Maosheng
    Running, Steven W.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1, 115 (08) : 1781 - 1800
  • [12]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evapotranspi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MODIS and global meteorology data
    Mu, Qiaozhen
    Heinsch, Faith Ann
    Zhao, Maosheng
    Running, Steven W.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7, 111 (04) : 519 - 536
  • [13] Estimation and comparis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from MODIS and AVHRR sensors for clear sky days over the Southern Great Plains
    Batra, Namrata
    Islam, Shafiqul
    Venturini, Virginia
    Bisht, Gautam
    Jiang, Le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6, 103 (01) : 1 - 15
  • [14] Simulating sensitivity of soil moisture and evapotranspiration under heterogeneous soils and land uses[J] . Rezaul Mahmood,Kenneth G Hubbard.Journal of Hydrology . 2003 (1)
  • [15] 用NOAA-AVHRR数字图像和地面气象站资料估算麦田的蒸散和土壤水分 .2 田国良. 科学出版社 . 1990
  • [16] MODIS数据湿地组分蒸散遥感模型(英文)
    梁文广
    赵英时
    周霞
    刘茜
    [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 26 (03) : 364 - 372
  • [17] 洮儿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蒸散量的影响
    刘强
    何岩
    崔保山
    [J]. 资源科学, 2007, (04) : 121 - 126
  • [18] 遥感数据支持下不同地表覆盖的区域蒸散
    何延波
    王石立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2) : 288 - 296
  • [19] 基于MODIS数据的无定河流域蒸散模拟
    陈丹
    莫兴国
    林忠辉
    刘苏峡
    [J]. 地理研究, 2006, (04) : 617 - 623
  • [20] 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
    高歌
    陈德亮
    任国玉
    陈峪
    廖要明
    [J]. 地理研究, 2006, (03) : 378 -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