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的激励效应与迎合效应

被引:232
|
作者
杨国超 [1 ]
芮萌 [2 ]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研究院
[2]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关键词
产业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 税收优惠; 研发创新; 熵平衡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76.44 [高新技术企业]; F812.42 [税收];
学科分类号
020203 ; 1202 ; 120202 ;
摘要
理论上是否需要由政府来制定产业政策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这一具体的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实施中的激励效应与迎合效应。研究发现,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其创新投入以及创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但通过虚增研发投入而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公司,其创新投入以及创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提升较少。这表明产业政策既可能会激励公司创新,也可能导致公司仅仅为表面迎合政策要求,而无意于真正从事创新。机制分析结果还发现,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也会聘请更多高学历的员工,但产业政策所带来的减税优惠、政府补助以及人才聚集效应只会促进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创新,而对于"伪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政策的创新激励作用显著减弱。本文研究结论不仅协调了"产业政策之争"双方所持的不同理论观点,也为政府如何实施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74 / 191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