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志的1736-1911年华北秋粮丰歉指数序列重建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7
|
作者
萧凌波 [1 ]
闫军辉 [2 ,3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2] 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3] 信阳师范学院气候与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粮食收成; 历史地方志; 华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62.5 [气候与作物生长];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粮食作物的收成丰歉与气候要素的关联是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社会影响的重要切入点。利用清代地方志中的收成丰歉记录,以语义差异法对收成等级进行区分,重建了1736-1911年华北地区秋粮丰收和歉收指数序列,定量分析收成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关系,并对比以往常用的官方收成分数奏报记录,探讨地方志资料在重建历史粮食收成变化中的优势和不足。结果表明:①地方志中的歉收记录相比丰收记录更为可靠,重建的歉收指数序列可在相当程度上描述总体收成的变化,就宏观趋势而言,19世纪歉收风险相比18世纪显著增加。②歉收指数序列与10年、5年尺度的温度变化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反映气候转冷可显著提升歉收风险;在年际尺度上,歉收指数序列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旱灾指数序列的相关系数则达到0.71(p <0.001),体现出极端旱灾对于华北粮食收成的严重威胁。③地方志中的收成记录虽在量化精度上不如奏报,但其歉收记录对于极端减产年份的反映更为准确,两者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以上结论有助于改进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研究过去气候变化影响的技术手段,并深化气候变化对过去农业生产系统影响规律的科学认识。
引用
收藏
页码:1777 / 178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 [11]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M]. 江苏教育出版社 , 蒋光美等编写, 2004
  • [12] 华北平原旱涝气候[M]. 科学出版社 , 李克让等著, 1990
  • [13]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M]. 中国地图出版社 , 牛平汉主编, 1990
  • [14]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M]. 科学出版社 , 李世奎等主编, 1988
  • [15]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M]. 地图出版社 ,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主编, 1981
  • [16] Cor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grain harvest fluctuations and the dynastic transitions and prosperity in China over the past two millennia
    Yin, Jun
    Fang, Xiuqi
    Su, Yun
    [J]. HOLOCENE, 2016, 26 (12): : 1914 - 1923
  • [17]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mperature change and grain harvest fluctuations in China from 210 BC to 1910 AD[J] . Jun Yin,Yun Su,Xiuqi Fang.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2015
  • [18] Famine, migration and war: Comparison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social responses in North China between the late Ming and late Qing dynasties[J] . Xiao, Lingbo,Fang, Xiuqi,Zheng, Jingyun,Zhao, Wanyi.The Holocene . 2015 (6)
  • [19] Temperature changes over the past 2000 yr in China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 . Q. Ge,Z. Hao,J. Zheng,X. Shao.Climate of the Past . 2013 (3)
  • [20] 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温度变化重建与分析
    闫军辉
    葛全胜
    郑景云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11) : 1426 - 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