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比重“内外差”现象及其“去工业化”涵义

被引:77
|
作者
黄群慧 [1 ,2 ]
杨虎涛 [1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内外差; 去工业化; 制造业比重; 两业融合;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22.03.002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5 ;
摘要
近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其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却持续快速上升,呈现独特的“内外差”现象。尽管中国制造业国际占比上升有较大“虚高”成分,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而言,“内外差”仍然折射出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过早去工业化”和“过快去工业化”问题,在“大而不强”的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可能面临“未强先降”的整体衰退风险。在“两业融合”过程中,制造业的引擎功能并不是“消失”,而是“下沉”,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双碳目标”、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十四五”时期,在有效产业政策导向下,以新基建、数字经济和低碳经济核心产业为目标的制造业强化措施会对中国制造业比重有稳定作用,使其保持在27.8%左右(按2015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从长期看,制造业增速将逐步趋缓并低于GDP增速,制造业比重将缓慢下降,2035年预计降至25%—26%左右。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37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