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性别差异

被引:150
|
作者
陈武英 [1 ,2 ]
卢家楣 [2 ]
刘连启 [3 ]
林文毅 [4 ]
机构
[1]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 徐州工程学院宣传部
[4]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关键词
共情; 认知共情; 情绪共情; 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2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共情在学前阶段没有性别差异。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共情出现了性别差异。一方面,共情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两性逐渐趋向生理成熟,荷尔蒙分泌增加并出现差异,其中催产素有助于情绪共情,睾丸酮则与认知共情有负相关,两性的共情水平也因此有了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共情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倾向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他人为导向,与共情有直接相关,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与共情没有相关。当两性习得各自的性别角色以后,他们的共情表现就出现了差异,这一差异在情绪共情方面较为突出。有关共情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间,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视角上注重从年龄、性别和文化交互作用的角度进行考察,在理论上考虑从能力和倾向性的维度区分共情,在内容上丰富对影响性别差异的各项因素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423 / 143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
    黄翯青
    苏彦捷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 (04) : 434 - 441
  • [2] 初中生悲观人性观和情感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
    耿耀国
    叶青青
    夏丹
    秦贝贝
    [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10) : 1308 - 1309
  • [3] 情绪加工的性别差异及神经机制
    袁加锦
    汪宇
    鞠恩霞
    李红
    [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12) : 1899 - 1908
  • [4] 3~6岁幼儿面部表情识别与标签的发展特点
    王振宏
    田博
    石长地
    崔雪融
    [J]. 心理科学, 2010, 33 (02) : 325 - 328
  • [5] 性别发展的生物学取向研究述评
    邹吉林
    王美芳
    曹仁艳
    闫秀梅
    [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 (05) : 973 - 982
  • [6] 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余宏波
    刘桂珍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01) : 113 - 116
  • [7] 2岁幼儿移情反应的特点:与自发帮助、气质、亲子互动的关系
    李丹
    李燕
    宗爱东
    丁月增
    [J]. 心理科学, 2005, (04) : 961 - 964
  • [8] 青春期发育的内分泌变化
    闫晓莉
    [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2, (Z1) : 257 - 258
  • [9] 性激素对女青少年身心发育影响的研究
    刘慧娟
    戴能光
    郝先锋
    路志顺
    崔伊微
    胡虞志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1, (07) : 29 - 30
  • [10]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
    张文新
    林崇德
    [J]. 心理学报, 1999, (04) : 418 -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