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城市间的创新联系研究

被引:126
|
作者
吕拉昌 [1 ,2 ]
梁政骥 [3 ]
黄茹 [1 ]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 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3]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创新联系; 引力模型;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5.01.004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对国内外城市创新联系综述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组测度指标,界定了城市外向创新联系规模,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了中国主要城市间的创新联系强度及格局。研究表明:中国主要城市创新联系格局基本为东强西弱,东部地区城市创新联系格局显现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角,以北京、天津,以广州、深圳为2个底角的创新联系"金三角"。城市创新联系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等级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与中国的许多城市有广泛的创新联系,具有全国创新影响力;南京、杭州、武汉、郑州、济南、青岛、大连、西安等成为地区性的城市创新联系节点,具有区域性的创新影响力。在创新联系较强的东部沿海主要的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城市间创新联系最强,但外向辐射力有限;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部创新联系较强,并与环渤海经济圈有较强的创新联系,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北京、天津、唐山具有较强的创新联系,外向辐射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为主。对中国创新联系格局规律的揭示,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创新城市体系中城市的作用,并为规划与建立中国创新都市圈提供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Urban Hierarchy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ter-city Linkages of Knowledge in Post-reform China[J]. LU Lachang1 ,2,HUANG Ru 1,2 (1.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2.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2(05)
  • [2] 广东城市创新空间体系研究
    韩丽
    吕拉昌
    韦乐章
    任远
    [J]. 经济地理, 2010, 30 (12) : 1978 - 1984
  • [3] 城市体系中创新扩散的空间特征研究
    程开明
    [J]. 科学学研究, 2010, 28 (05) : 793 - 799
  • [4] 基于城市创新职能的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
    吕拉昌
    李勇
    [J]. 地理学报, 2010, 65 (02) : 177 - 190
  • [5] 城市创新职能与创新城市空间体系
    吕拉昌
    李永洁
    刘毅华
    [J]. 经济地理, 2009, 29 (05) : 710 - 713
  • [6]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 2011
  • [7] 中国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0
  • [8] 创新聚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澳)[M.道格森]MarkDodgson[澳][R.罗斯韦尔]RoyRothwell编, 2000
  • [9]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Z].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 [10] 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Z].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