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Mn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5
|作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来源: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Mn2+;
生物量;
养分吸收;
D O I:
10.15928/j.1674-3075.2009.01.003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在不同Mn2+浓度(0、10、100、1000、10000、30000nmol/L)条件下,研究了Mn2+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以及N、P、Mg等营养元素的吸收的影响。100nmol/L的Mn2+处理获得最大的生物量,30000nmol/L时的生物量最小;100nmol/LMn2+处理的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最高,30000nmol/LMn2+处理的叶绿素a含量最低;不同Mn2+浓度处理对铜绿微囊藻的N吸收影响不大,但明显影响P的吸收:100nmol/L的Mn2+处理培养基中P减少量是30000nmol/L的Mn2+处理组P减少量的5倍左右;过高的Mn2+浓度也影响了铜绿微囊藻对Mg2+的吸收。结果表明Mn2+浓度为100nmol/L时铜绿微囊藻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最好。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CO2/pH对三种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1) : 54 - 57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储昭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金相灿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曾清如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2] N、P、Fe、Mn对亚历山大藻LC3生长的影响[J]. 海洋环境科学, 2006, (04) : 1 - 3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缪锦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李光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 [3] 磷、铁营养盐的交互作用对隐藻(Cryptomonassp.)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J]. 海洋科学进展, 2006, (01) : 39 - 43陈静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浙江大学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翁焕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浙江大学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孙向卫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浙江大学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
- [4] Fe3+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 27 - 30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丛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谭天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5] 铜绿微囊藻生长的营养动力学[J]. 环境科学, 2005, (02) : 152 - 156郑朔方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基地杨苏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基地金相灿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基地
- [6] 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考[J]. 生态学报, 2005, (03) : 589 - 595孔繁翔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高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7] 4种不同培养基下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比较[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S1) : 55 - 57胡小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马祖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易文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葛新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郑朔方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
- [8] 铜、锌和锰抑制月形藻生长的毒性效应[J]. 环境科学学报, 2001, (03) : 328 - 332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潘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重点环境水化学实验室!北京100085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重点环境水化学实验室!北京100085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9] 铜、锌和锰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毒性效应[J]. 环境科学, 2001, (01) : 23 - 26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王杏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10] 单种及混合培养条件下Fe、Mn对赤潮生物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生长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05) : 537 - 541黄邦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教育部海洋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 教育部海洋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徐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教育部海洋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 教育部海洋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洪华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教育部海洋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 教育部海洋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郑天凌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教育部海洋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 教育部海洋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