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伯的“理想类型”及其早期运用——“文化意义”的检索和由此引出的关于东西方现代化问题的一个争论

被引:5
|
作者
郑杭生
朱晓权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2] 中国人民大学
关键词
理想类型; 资本主义; 思想体系; 韦伯; 新教伦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认为,韦伯社会学类型的建立,是与他著名的方法论概念“理想类型”的形成一致的,社会学由此找到了属于自己认识现实的独特方法和角度。文章侧重对“理想类型”方法的早期运用“功能性”(实际)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并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分析了韦伯对“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儒家伦理”的认识。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 条
  • [1] 社会学主要思潮[M].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法)阿 隆(Aron, 1988
  • [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 三联书店 , (德)韦 伯(Weber,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