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致贫与贫困文化后果研究

被引:7
|
作者
俞茹 [1 ]
机构
[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
文化致贫; 贫困文化后果; 反贫困策略;
D O I
10.13727/j.cnki.53-1191/c.2019.03.017
中图分类号
G127 [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5 ; 060107 ; 060207 ; 1203 ;
摘要
文化致贫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之一,具有多样性、长期性、致贫惯性等特点,是反贫困的难题。由于文化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多样性文化在贫困领域也表现为贫困原因的多样性,因此制定多样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对多样性文化在减贫中所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文化致贫原因需注意四个问题:1.不应将传统文化中一些致贫因子作为社会的信仰、规范、价值观和态度来判断一个民族或个体的道德行为;2.针对传统文化中致贫因子的惯性发展,反贫困策略可能失效并出现大面积的反贫困失败;3.由于贫困群体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长期认可和适应,其诉求与外界所提供的帮助呈现信息不对称;4.多样性文化中有些文化特征具有公共性特点。少数民族群体贫困及其贫困文化后果既可能对个人也可能对整个民族形成影响;贫困造成的文化后果有自我延续及叠加,更严重的是因贫困形成的反抗性文化会导致与其他民族、族群或族裔保持距离,并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障碍。文化致贫的反贫困行动是一项长期策略,除关注物质贫困外,还需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从物质财富以外的领域来改变生存、生活境况。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