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

被引:194
|
作者
谢康 [1 ]
肖静华 [1 ]
周先波 [2 ]
乌家培 [3 ]
机构
[1]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3] 国家信息中心
关键词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融合质量; 非参数估计; 融合系数; 偏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49 [信息产业经济];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5 ; 0701 ; 070104 ; 1201 ;
摘要
本文构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模型,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应用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研究,以2000-2009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讨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并发现:首先,融合具有周期大约为5年的间断平衡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路径与两者融合的相关性高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路径,工业化和信息化对各自理想水平的偏离呈交替波动等三个主要特点;其次,融合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单位GRP电力消费和能耗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融合水平每增加一个点(以百分计),人均GRP可增长0.06%;融合可显著减少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或第三产业转移;融合可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力消费和能源消耗,但这种影响很小,不具统计显著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6 +3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