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的两种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被引:22
|
作者
许怡 [1 ]
许辉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2] 德国耶拿大学
关键词
机器换人; 智能制造; 去技能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242 [机器人];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2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0202 ; 020205 ; 020207 ; 1111 ; 1202 ; 120202 ;
摘要
一、中国的路径选择:从"逐底竞争"到"智能制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得益于以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生产网络。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和出口加工区,吸引境外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然而这种全球代工生产(OEM)模式也导致了对出口订单的高度依赖,一旦欧美国家市场疲软,消费不振,中国的加工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甚至出现破产倒闭潮。[1]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6 +14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全球工业机器人发展史简评
    陈启愉
    吴智恒
    [J]. 机械制造, 2017, 55 (07) : 1 - 4
  • [2] “机器代人”的成本精算[N]. 黄颖川,傅鹏,李倩彤.南方日报. 2017 (A11)
  • [3] 工业4.0[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波特霍夫, 2015
  • [4] 劳工的力量[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 西尔弗 (Silver, 2012
  • [5] 制造同意[M]. 商务印书馆 , (美) 布若威, 2008
  • [6] From ‘Labour Dividend’ to ‘Robot Dividen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Workers’ Power in South China[J] . Yu Huang,Naubahar Sharif.Agrarian Sou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2017 (1)
  • [7] Demographic transition,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Lewis turning point in China[J] . Fang Cai.China Economic Journal . 2010 (2)
  • [8] A "Race To the Bottom": Globalisation and China's labour standards[J] . Anita Chan.China Perspectives . 2003 (46)
  • [9]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 AND WORK ORGANIZATION[J] . Jeffrey K. Liker,Carol J. Haddad,Jennifer Karli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1999
  • [10] 《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 .2 广东省政府.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