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8 条
区域贫困的地理学分析
被引:102
|作者:
丁建军
[1
]
冷志明
[1
]
机构:
[1] 吉首大学商学院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来源:
关键词:
区域贫困;
地理学;
系统化认知;
综合干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14 [经济范畴];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贫困的多维属性和空间属性意味着具备综合性和区域性优势且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地理学在贫困研究和扶贫实践指导方面应大有作为。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地理学关注的贫困主题及其研究进展基础上,尝试从地理学视角阐释区域贫困的本质、构成要素、格局、形成过程及应对方案。主要结论为:(1)区域贫困的本质是特定时空情境下"人"(贫困主体)、"业"(生计活动)、"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维度上的剥夺或三者之间耦合失调的过程与状态。(2)区域贫困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各要素层面的剥夺以及三要素"人业地"耦合失调形成区域贫困格局类型。(3)区域贫困格局的形成既是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之间非线性"负向循环累积"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主体性要素"人"和客体性要素"地"未与中介性要素"业"的变化相协调在特定地域的表现。(4)区域贫困的系统化干预既需要各要素层面的"靶向干预",还需要各措施之间的协同,而仿效医院的会诊制度是一种可行的制度安排。
引用
收藏
页码:232 / 247
页数:1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