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模式与儒学:以礼为例

被引:13
|
作者
方朝晖 [1 ]
机构
[1] 清华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礼; 关系本位; 儒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学者们常倾向于把中国文化的特征与儒学联系在一起,把儒家看作中国文化特征的主要塑造者,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儒学在中国文化中长盛不衰。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化的模式及其与儒学的关系。儒学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长盛不衰,与早在儒家之前即已形成的关系本位或关系主义的中国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有关。文章以"礼"为例来说明,关系本位或关系主义的中国文化模式或心理结构,决定了在中国社会中,"礼"比"法"在社会整合方面更有效,也说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其根深蒂固的土壤。由于这一文化模式或文化心理结构至今仍然顽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社会里,可以设想,在未来的中国,礼治仍将是中国现代性的应有之义,这又进一步说明儒学的复兴在中国文化中至今仍有牢固的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方法论的关系论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应用
    何友晖
    彭泗清
    [J]. 社会学研究, 1998, (05) : 36 - 45
  • [2] 中国人的心理[M]. 江苏教育出版社 , 杨国枢主编, 2006
  • [3] 人格的文化背景[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 林顿 (Linton, 2005
  • [4] 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黄俊杰编, 2002
  • [5] 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费孝通著, 1998
  • [6] 梁漱溟全集[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梁漱溟著, 1990
  • [7] 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M]. 华夏出版社[美]许烺光(Francis, 1989
  • [8] 文化模式[M]. 华夏出版社 , (美)本尼迪克(Benedict, 1987
  • [9] 文化与个人[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美)克鲁克洪(Kluckhohn,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