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方式

被引:33
|
作者
洪银兴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
关键词
生产要素; 生产资源; 西部大开发; 地区间; 回流效应; 西部地区; 经济; 工业区位; 工业布局; 区域协调; 发展极; 东部地区;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02.03.002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扩大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表现。在目前的发展环境差别基础上无论是市场化还是全球化都会产生西部生产要素外流的趋势。协调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的基本途径是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合理流动,促进先进生产要素流入西部。进入 90年代以后地区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区间的相互依赖性减弱。西部应该以结构调整来吸引先进生产要素。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内容是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为东部地区提供资源的基础产业结构,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根据发展极理论,政府的区域协调的作用点在发展极的建设上,市场协调作用体现在发展极对其外围的带动作用上。中心与外围的对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加快西部城市化,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二是强化东部与西部的经济联系。东部地区目标市场转向西部,建立东西部企业之间的制度和组织的联系是中心和外围对接的载体。
引用
收藏
页码:3 / 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 [1] 增长与发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英)瑟尔瓦尔(Thirlwall, 1992
  • [2] 亚洲的戏剧[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瑞典]冈纳·缪尔达尔,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