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论与供求论范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析

被引:20
|
作者
金碚 [1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价值论; 供求论; 商品二重性;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7.04.001
中图分类号
F121 [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马克思经济学是以价值论为主线、以供求论为辅线的严密学术范式体系。基于价值论范式,所谓供给侧就体现为(或定义为):提供效用的实质供给、提供有用产品的实际供给、提供以使用价值为前提而以货币单位计量的交换价值名义供给,以及以信用货币标示的无使用价值之物的虚拟供给。简言之,实质供给的核心意义是"提供有用性",实际供给的核心意义是"提供有用物",名义供给的核心意义是"提供价值量",虚拟供给的核心意义是"符号值增殖"。供给侧失调的价值论性质"内嵌"在供求体系中。其主要表现是结构失衡和质效缺陷。供给形态的演化与异化的过程发生了"目的"与"工具"的三次颠倒,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产生。人类无论怎样生活在充满货币幻觉的世界,无论复杂的货币世界把经济关系编织得如何复杂,甚至让人类完全颠倒地看待这个世界,分不清"目的"与"工具",但是,一旦供给体系尤其是实质供给问题凸显,货币性(需求侧)政策效率递减,人们就不得不回到经济的最实质其实也是最本原的层面,从实质供给与实际有效供给上寻找出路。这就是中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缘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的协调性、高效性和高质性。"三去一降一补"最终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要使供给体系的创新空间更加宽阔,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充满活力。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
    金碚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06) : 5 - 13
  • [2]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M]. 中信出版社 , 哈维, 2016
  • [3] 供给侧改革论纲[M]. 广东经济出版社 , 金碚, 2016
  • [4]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著, 1975
  • [5]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著, 1975
  • [6] 资本论Azi ben lun[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著, 1975
  •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