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48
|
作者
张改素 [1 ,2 ]
王发曾 [1 ,2 ]
康珈瑜 [1 ,2 ]
杨慧 [1 ]
丁志伟 [1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中心
[2]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县域; 长江经济带;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7.04.006
中图分类号
F124.7 [国民收入、国民财富];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以城乡收入比为测度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空间分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2014年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不断下降,表明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日趋减小的趋势。2从空间分类格局看,极高、高、较高城乡收入差距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并形成大范围高值集中区,近期三者的数量大幅减少但依然占据主导;极低、低、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在长三角、主要城市群以及经济发达区形成连绵分布区;较高、高城乡收入差距区在中部、东部基本上变化为中等、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区,近期这两个类型区几乎消失。3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显著HH区主要在川西、滇西以及滇南形成连绵分布区,近期集聚态势进一步增强;显著LL区在中部、东部的分布范围在不同年份虽有变化但近期集聚效应明显增加,近期显著LL区明显集中在两个区域:一个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主,另一个是在长三角地区。4影响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为:优越的区位条件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现代化进程起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起决定性支撑作用,工业化、城镇化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化起一定的"阻碍"作用,战略政策的支持起宏观引领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5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