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

被引:57
|
作者
成伯清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怨恨; 承认; 无能感; 伤害; 嫉妒; 比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不时表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恶意犯罪的怨恨情绪。关于怨恨,学界其实具有长久的研究传统,特别是舍勒,从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怨恨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认为怨恨的形成除了受到伤害和经由比较而产生嫉妒之外,无能感是必不可少的中介。霍内特关于社会承认关系模式的论述,则可进一步阐释社会性伤害之由来和无能感的社会建构。当前中国社会由于情感支持的减少、权利保障的缺失、内在凝聚的匮乏和权力行使的特点,加上其他文化因素,使之滋生和郁积着大量的怨恨。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舍勒的心灵[M]. 上海三联书店 , (美) 弗林斯, 2006
  • [2] 为承认而斗争[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Honneth)著, 2005
  • [3]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M]. 三联书店 , (德)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著, 2004
  • [4] 潜规则[M].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吴思著, 2001
  • [5] 管理思想的演变[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美)丹尼尔A.雷恩(DanielA.Wren)著, 2000
  • [6] 资本主义的未来[M]. 三联书店 , (德)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著, 1997
  • [7] 中国政治[M]. 江苏人民出版社[美]詹姆斯·R·汤森(James R·Townsend),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