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个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框架

被引:17
|
作者
李义平 [1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发展理论; 现实经济;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6.11.003
中图分类号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学科分类号
020102 ; 060207 ;
摘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梳理、研究了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并据此评析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出路。一是马克思的发展观。马克思认为经济发展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如果背离了这一目的,就会为发展而发展,并因此难以持续。二是马克思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是生产端、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产业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一些地方拔苗助长地发展服务业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这也是拉美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三是马克思以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结构的匹配为枢纽,研究了产能过剩、结构调整问题。在市场经济下,结构调整的途径是竞争、兼并、破产、重组、经济周期中下行阶段强制性地修正等市场机制。四是马克思论述了货币的本质,以及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到虚拟资本的演化过程。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货币就是交换的工具,不宜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手段。过度金融化、过度虚拟化以及不适当的刺激,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美国制造[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斯米尔, 2014
  • [2] 大繁荣[M]. 中信出版社 , (美) 菲尔普斯, 2013
  • [3] 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M]. 中信出版社 , (美)威廉·鲍莫尔(WilliamJ.Baumol)著, 2004
  • [4] 力量转移[M]. 新华出版社 , (美)阿尔文·托夫勒(A.Toffler)著, 1996
  • [5]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勒帕日, 1985
  • [6] 经济学和公共目标[M]. 商务印书馆[美]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 1980
  •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9
  •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 1974
  •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2
  •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