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性治理”的理论系谱及其诠释:一种崭新的公共管理叙事

被引:60
|
作者
孙志建 [1 ]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摊贩治理; 模糊性; 模糊性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35 [国家行政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无论是就公共管理的"约束条件"、"治理机制"抑或"行动策略"等而言,皆存在明显的刻意或无意的模糊性;影响到政府治理实践的各个环节(譬如决策、执行与评估)与维度(譬如环境、制度、组织、机制与主体)。所谓"模糊性治理"(AmbiguousGoverning)是指当政府面对困境性的(譬如政策方案不成熟)、可争议性的政策议题,或者为应对价值或伦理上的两难情形,在治理机制、政策工具或行动策略上表现出来的具有"诠释灵活性"、"模棱两可"、"态度暧昧"、"不连贯性"或"不一致性"等特性的公共管理模式。在政府治理实践中,"模糊性治理"是一种惯常的现象;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崭新的公共管理叙事和考察公共管理的大理论。在法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学界曾就"模糊性及其对政府治理的影响"进行过较多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其理论系谱,以建构符合本土实践且同国际学界接轨的模糊性治理理论。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71 +127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3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