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

被引:30
|
作者
张勇 [1 ]
王玺 [1 ]
古明明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发展转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135.1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中国和印度的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不同增长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决定了印度和中国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高增长来自高投资、体现式技术进步的贡献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推动,而印度则更多地依赖技术创新带来的服务业出口以及国内消费的拉动。当前中印两国都面临着深化改革的抉择,互相借鉴对方的优势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中国模式虽然获得了发展的奇迹,但是一系列的因素决定了中国当前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与印度依靠技术进步和服务业发展推动增长的模式相比增长潜力相对不足,但是基于索洛余值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无法反映这点,通过对新古典技术进步模型的改进并对中印两国发展模式和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说明了这点。中国要想保持持续的增长潜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就成为必然。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3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林毅夫
    蔡昉
    李周
    [J].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05) : 4 - 20
  • [2] 没有温度的高烧[J]. 许小年,肖倩.财经. 2003 (17)
  • [3] 比较[M]. 中信出版社 , 吴敬琏, 2007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2005
  • [5]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跨国经验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罗伯特·J.巴罗(RobertJ.Barro)著, 2004
  • [6]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吴敬琏著, 2004
  • [7]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