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从技术到犯罪:恶意网络爬虫行为入罪的类型认定与裁判思路探索
被引:12
|作者:
张一献
[1
]
机构:
[1]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
关键词:
网络爬虫;
行为类型;
口袋化;
裁判思路;
D O I:
10.19510/j.cnki.43-1431/d.2020.04.009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网络爬虫作为一种脚本或算法程序,其模拟人工点击访问网站等计算机系统,具有精准性、高效性、广覆盖等特征,常被作为检测系统漏洞和爬取数据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领域。囿于当前网络爬虫行为的法律边界尚不明确,恶意网络爬虫行为日益泛滥,常僭越法律底线,异化为各种形态的犯罪。司法实践中,涉网络爬虫行为的非刑事立法缺乏体系化和精准度,恶意网络爬虫行为入罪呈现出"口袋化"趋势,常受到理论界诟病。从犯罪行为类型化分析,刑法视野下的恶意网络爬虫行为可分为窃取型、侵入型和扰乱型访问;在认定恶意网络爬虫行为刑事非法性时,可通过行为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进行判断,并综合考量行为人主观认识、网络爬虫的功能、行为对象、客观结果等要素,进而破解恶意网络爬虫行为入罪时的"口袋化"困境。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3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