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202
|
作者
彭水军 [1 ]
张文城 [2 ]
孙传旺 [3 ]
机构
[1]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2]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3]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关键词
生产侧排放; 消费侧排放; 贸易转移排放; MRIO模型; SDA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126.1 [人民消费水平、结构];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83001 ;
摘要
本文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采用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量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出现大幅的增长,但生产侧排放明显高于消费侧排放,"入世"后二者差距呈迅速扩大趋势;中国大量的生产碳排放服务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即存在突出的"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问题,而中国消费侧排放主要发生在国内。结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国内最终需求规模的增长和生产部门投入结构变化带来的;而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则是有效抑制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但这种抑制作用近年来有减弱趋势。此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前向产业关联、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最终需求来源地结构的变化及其需求规模的增长也是导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国际碳排放责任分配和国内节能减排、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168 / 182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