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效率——基于条件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分析

被引:3
|
作者
党玉婷 [1 ]
徐磊 [2 ]
机构
[1]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2] 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关键词
环境效率; 经济增长; 贸易; 条件方向性距离函数;
D O I
10.13902/j.cnki.syyj.2016.03.014
中图分类号
X196 [环境经济学]; F752.6 [进出口贸易概况]; F124.1 [国民经济现代化];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5 ; 020106 ; 020206 ;
摘要
本文采用条件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1992-2014年中国29个省份的工业环境效率,检验经济增长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贸易、环保投入等因素对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实证结论显示:中国工业环境效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逐年减小并趋于收敛,东部地区的平均环境效率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环境效率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2014年东部大部分省份均已超过拐点,而中、西部地区尚未到达拐点;对外贸易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而在中、西部地区对环境效率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环保治理投入力度越大,工业环境效率越低,这主要是由于对工业污染高投入且效果较差的"末端治理"所导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越高,工业环境效率越高,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对环境效率产生的正面效应大于其负面影响;人口密度对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总体上为负,人口密度越大,环境效率越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1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
    袁鹏
    程施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02) : 79 - 88
  • [2]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王兵
    吴延瑞
    颜鹏飞
    [J]. 经济研究, 2010, 45 (05) : 95 - 109
  • [3] 中国环境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杨俊
    邵汉华
    胡军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2) : 49 - 55
  • [4] 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
    涂正革
    [J]. 经济研究, 2008, (02) : 93 - 105
  • [5]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张军
    [J]. 经济研究, 2004, (10) : 35 - 44
  • [6] China’s reg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 DEA window analysis based dynamic evaluation[J] . Ke Wang,Shiwei Yu,Wei Zhang.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 2013 (5-6)
  • [7] Searching for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China's air pollution
    Brajer, Victor
    Mead, Robert W.
    Xiao, Feng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 (03) : 383 - 397
  • [8] Probabilistic characterization of directional distances and their robust versions[J] . Léopold Simar,Anne Vanhems.Journal of Econometrics . 2011 (2)
  • [9]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reductions i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ese province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DEA
    Guo, Xiao-Dan
    Zhu, Lei
    Fan, Ying
    Xie, Bai-Chen
    [J]. ENERGY POLICY, 2011, 39 (05) : 2352 - 2360
  • [10]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fficiency analysis of provinces in China: A DEA approach based on Shannon’s entropy[J] . Yiwen Bian,Feng Yang.Energy Policy . 200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