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演化路径

被引:11
|
作者
夏莹 [1 ]
机构
[1] 清华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拜物教; 假象; 意象; 幽灵化;
D O I
10.15894/j.cnki.cn11-3040/a.2014.02.007
中图分类号
B089.1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0305 ; 030504 ;
摘要
在拜物教理论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中,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关于拜物教的研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将拜物教理论从人类学研究带入哲学研究视域当中,包含两个内涵:"解蔽"的启蒙内涵与"呈现现实"的现象学内涵。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本雅明的意象辩证法的观念分别继承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这样两个内涵。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嬗变中,拜物教理论的研究则更多地吸纳了弗洛伊德的相关思想,从而使得研究的指向发生了变化:即马克思着意于"向外"关注拜物教中的"物"如何具有神秘性的问题,而弗洛伊德则着意于"向内"关注于拜物教中的人何以对物产生无休止的迷恋。当代激进左派的代表人物齐泽克对于物的幽灵化的研究是这种研究转向的典型代表。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著, 2005
  • [2] 德国悲剧的起源[M].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德)瓦尔特·本雅明著, 2001
  • [3] 历史与阶级意识[M]. 商务印书馆 , (匈)卢卡奇(GeorgLukacs)著, 1999
  • [4]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著,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