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

被引:15
|
作者
潘敏 [1 ]
缪海斌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2]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 产业结构; 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1.3 [产业结构]; F822.5 [通货膨胀];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1 ; 020105 ; 020203 ; 020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转轨时期作为中国经济结构最重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可能诱发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的变化。本文将通货膨胀缺口作为通货膨胀持久性的替代变量,采用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1996~2010年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的持久性特征进行了考察,并运用Blanchard-Quah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对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现有研究的结果相比,单变量和多变量模型评估的中国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都显著较低。通货膨胀缺口受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冲击减弱至0的时期分别为3、3、2个季度;第一产业的发展对通胀缺口持久性的短期冲击为正,第二、三产业的冲击为负;总体而言,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弱化了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第一产业的作用更为显著,而第三产业则强化了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各产业结构变化对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的冲击力度大小分别为第一、三、二产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必须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8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