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中的隐私重塑——以“人脸识别”为例

被引:46
|
作者
王俊秀 [1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数字社会; 隐私; 信息隐私化; 隐私信息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309 [安全保密];
学科分类号
081201 ; 0839 ; 1402 ;
摘要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数字社会化过程,使得个人隐私遭受侵犯的问题凸显,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代表的各类新技术,一直在人们普遍的隐私焦虑、微弱的隐私保护和无奈的隐私交换中快速推进。数字社会的隐私呈现出两个新特征:一是隐私信息化,信息时代的隐私典型形态是数字的;二是信息隐私化,在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和使用中,一些原本不属于隐私的个人信息成为了隐私。数字社会的良性运行需要重新界定隐私的边界,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应该遵循八个基本原则。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0 +15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西方公共治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
    韩兆柱
    翟文康
    [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1 (06) : 96 - 104
  • [2] 数字治理在城市政府善治中的体系构建
    徐晓林
    周立新
    [J]. 管理世界, 2004, (11) : 140 - 141
  • [3] 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公民隐私权意识觉醒是必然[N]. 刘禹.上海科技报. 2019 (006)
  • [4] 对人脸识别没必要“谈虎色变”[N]. 秦安.北京日报. 2019 (008)
  • [5] “人脸识别厕纸机”功效不只是“省纸”[N]. 张玉胜.青岛日报. 2017 (003)
  • [6] 互联网伦理[M].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奎因, 2016
  • [7] 监控社会与个人隐私[M]. 天津人民出版社 , 王俊秀, 2006
  • [8] 你"ZAO"换脸吗? .2 周舟,金正.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4006009380185856&wfr=spider&for=pc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