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中原经济区县域碳收支空间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被引:81
|作者:
赵荣钦
[1
,2
]
张帅
[1
]
黄贤金
[2
]
秦耀辰
[3
]
刘英
[4
]
丁明磊
[1
]
焦士兴
[5
]
机构:
[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3]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4]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5]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来源: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县域空间;
碳收支;
碳平衡分区;
碳补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6 ;
020202 ;
摘要:
区域碳收支核算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开展县域空间碳收支与碳平衡研究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构建县级尺度碳效率和碳生态压力评估的方法,而且对于县域空间碳补偿及低碳发展策略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9年中原经济区县域单元的各种统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对县域空间的碳收支状况进行了核算分析,并在碳平衡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优化的思路和政策建议。主要结论:1中原经济区2009年碳吸收和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3亿t和2.1亿t。碳排放量基本呈现"从市辖区到周边县(市)逐渐降低"的规律;碳吸收量的分布具有"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2县域空间碳补偿率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人均GDP越高的地区,其碳补偿率往往越低;反之,碳补偿率越高;3由于县域单元碳源/汇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中原经济区县域空间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率和碳生态容量存在明显不匹配现象;4基于碳平衡分析,本文将中原经济区县域空间划分为碳强度控制区、碳收支平衡区、碳汇功能区、碳总量控制区及低碳优化区等5类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优化的思路及低碳发展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1425 / 1437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