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认知与计划经济——与何大安教授商榷

被引:4
|
作者
朱海就 [1 ]
机构
[1]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大数据; 认知;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企业家精神;
D O I
10.14134/j.cnki.cn33-1337/c.2018.05.009
中图分类号
F49 [信息产业经济]; F123 [国民经济计划及其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1 ; 1201 ;
摘要
数据是明晰的,客观的,而信息本质上是主观的,隐含的和实践的,数据被个体理解之后才会转化成"他的"信息。人们在使用数据之前先会判断该数据的重要性,这种判断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大数据本身并不能替个人做出这样的判断。信息分散在无数人的头脑中,不能被某个头脑或超级计算机集中掌握。个体确定目标后,才能决定把什么样的数据作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他会在海量的数据面前不知所措。数据本身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们应该做什么。另外,没有市场的运行,甚至数据本身都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进路应该是"让个体的知识得以充分利用",而不是何大安教授提出的"改善个体的认知"。何大安教授预设的"智慧大脑"类似于计划经济中的"中央计划委员会",他对"普通大脑"的认知和"智慧大脑"的认知趋同的欲求,也正如中央计划委员会试图让普通大众服从于它的指令。正是市场对分散信息的分散利用使个体在固有的认知局限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大数据不能扮演同样的角色。何大安教授有关认知与大数据的讨论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最大化"范式,他没意识到市场是一个互动(交换)过程,最大化范式并不适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9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