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纪之交华北平原气候转冷的社会影响及其发生机制

被引:26
|
作者
方修琦 [1 ]
萧凌波 [1 ,2 ]
魏柱灯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气候难民; 气候变化影响; 小冰期; 华北平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对过去发生过的历史案例的重建有助于加深理解当前及未来可能的气候影响方式及后果,并为人类做出合理的应对提供参考.华北平原地区在小冰期内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数十年间曾经历过一次从暖到冷为主导的气候转冷,并伴随极端旱涝事件的频率明显增加.本文根据《清实录》中提取的1780~1819年间华北平原区内难民、动乱、漕运、荒政等相关历史信息,以粮食安全为切入点,从社会脆弱性的角度分析了18~19世纪之交气候转冷对华北地区难民问题发展变化影响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1780~1819年间,华北平原社会以难民问题的显著激化为标志呈现不稳定状态,具体表现为难民数量激增(动辄数十万人),且难民行为由原地待赈(18世纪80年代)到背井离乡的流民(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最终发展为铤而走险(19世纪10年代).(2)社会不稳定性增大与小冰期内由相对温暖转为寒冷的显著降温及极端水旱事件增多为特征的气候变化相对应,是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传递到社会层次的结果.(3)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这一时段气候变化社会影响的发生是由于社会面对外来压力时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即较高的敏感性和较低的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粮食安全处于临界状态,社会对气候变化引发的粮食减产十分敏感;②政府对灾害的救济能力严重削弱,不能满足社会应对危机的需求;③东蒙和东北作为华北移民目的地的作用因气候和政策影响受到限制,特别是清政府在东北封禁政策上的摇摆,加速了难民问题的激化.(4)据估算,此次气候转冷事件中的降温和灾害造成的减产,可使当地达到气候变化社会影响发生所需的社会脆弱性水平出现的时间提前约20年.
引用
收藏
页码:825 / 83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