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高新化”研究——地区差异、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

被引:19
|
作者
余东华 [1 ]
李捷 [1 ]
孙婷 [1 ]
机构
[1]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制造业“高新化; 熵权法; 转型升级; 实现路径;
D O I
10.16240/j.cnki.1002-3976.2017.01.013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5 ;
摘要
制造业"高新化"发展,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举措。结合新工业革命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特征和趋势,从要素集约化、技术绿色化、价值链攀升和生产智能化四个维度界定制造业"高新化"内涵,并运用熵权法测算中国制造业"高新化"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实证分析中国制造业"高新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新化"水平整体不高,2004—2008年较为稳定,2009年小幅提升后一路下行,各指标值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产业传统与惯性、技术创新潜力、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高新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支持对制造业"高新化"的影响曲线呈"倒U型"。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高新化"转型的具体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