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民事诉讼法修改与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
被引:31
|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卫平
[
1
]
机构
: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来源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年
/ 33卷
/ 03期
关键词
:
民事诉讼法修改;
民事证据制度;
证据偏在;
D O I
:
10.19563/j.cnki.sdzs.2012.03.007
中图分类号
: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
030106 ;
摘要
:
本文结合《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就如何修改和完善民事证据制度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文章首先论述了民事诉讼法修改中民事证据制度调整的基本视角,认为民事证据制度修正和调整应该立足于对证据制度基本结构的搭建;其二,文章对修正案中关于证据种类的规定提出质疑,尤其是证据的排序,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三,对证人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认为保留单位证人的规定是不合时宜的;其四,针对修正案,对防止举证迟延的对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宽松的举证时限制度应当予以肯定;其五,文章对必须在民事证据中加以规定的免证事项做了论述;最后,对有效应对"证据偏在"的法律措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基本规范予以论证。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2 +19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民事判决中的证据失权:案例与分析
李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李浩
[J].
现代法学,
2008,
(05)
: 113
-
122
[2]
举证时限制度的冷思考
田平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400031
田平安
马登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400031
马登科
[J].
河北法学,
2006,
(02)
: 21
-
28
[3]
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
龙宗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 教授
龙宗智
[J].
法学研究,
2005,
(05)
: 86
-
95
[4]
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
李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李浩
[J].
中国法学,
2005,
(03)
: 152
-
164
[5]
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中的《民事证据规定》[J]. 张卫平.中国司法. 2005(04)
[6]
司法改革论评[M].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张卫平, 2011
[7]
民事程序法研究[M].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张卫平, 2011
[8]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常怡, 2010
[9]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M]. 厦门大学出版社 , 郭小冬, 2009
[10]
民事诉讼法立法研讨与理论探索[M]. 法律出版社 , 肖建华, 2008
←
1
2
→
共 14 条
[1]
民事判决中的证据失权:案例与分析
李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李浩
[J].
现代法学,
2008,
(05)
: 113
-
122
[2]
举证时限制度的冷思考
田平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400031
田平安
马登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400031
马登科
[J].
河北法学,
2006,
(02)
: 21
-
28
[3]
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
龙宗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 教授
龙宗智
[J].
法学研究,
2005,
(05)
: 86
-
95
[4]
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
李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李浩
[J].
中国法学,
2005,
(03)
: 152
-
164
[5]
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中的《民事证据规定》[J]. 张卫平.中国司法. 2005(04)
[6]
司法改革论评[M].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张卫平, 2011
[7]
民事程序法研究[M].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张卫平, 2011
[8]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常怡, 2010
[9]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M]. 厦门大学出版社 , 郭小冬, 2009
[10]
民事诉讼法立法研讨与理论探索[M]. 法律出版社 , 肖建华, 2008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