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找到相关数据
话说金融“故”事
被引:1
|作者:
刘海英
[1
]
机构:
[1] 本刊记者
来源:
关键词:
金融;
支付危机;
江其务;
利率;
政府;
证券;
财政金融;
比率;
国有银行;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经济景气;
地方金融机构;
中国金融改革;
海南发展银行;
信托贸易;
金融业务;
信托业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9 [金融史、银行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摘要:
春寒未去,关于“改革25周年”的讨论就已热了起来,金融即是其中宏大话题之一。不少人在反思金融改革历程的时候喜欢引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句话,想以此论证金融改革滞后这一战略性失误,但此话也许引申出来的逻辑是相反的,正因为金融是“核心”,才决定了它必然滞后,必然要为中国25年的改革支付成本。中国政府要避免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误,就必须控制这个“核心”,所以才有了“下海下河排队走,银行站在最后头”这样的顺口溜。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央财政占GDP的比重下降,又要支付巨额的改革成本,当然入不敷出;中国低货币化水平的初始条件,使得货币的超额发行会带来巨额的货币化收益;而国民收入向居民和企业倾斜产生了大量的金融剩余。在银行和财政孰大孰小的争论中,银行能控制的资源越来越大。因此,在这20多年中,银行无疑是代表政府分配资源的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实际上,20多年的体制变迁,不是弱化而是加强了政府在国有银行中的利益。可见,与政府利益高度相关的国有金融体制改革,体现着一个本来就隐含其中的基本前提:改革者的利益是首先必须给予保障的。于是,坊间关于“金融改革落后整个经济改革20年”的提法,也就有了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必要。——题记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6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