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还是“新自由主义陷阱”?

被引:5
|
作者
周文 [1 ]
李思思 [1 ]
机构
[1]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新自由主义; 过度市场化; 比较优势;
D O I
10.14180/j.cnki.1004-0544.2021.05.006
中图分类号
F124.7 [国民收入、国民财富];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自2007年世界银行报告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后,学者们广泛关注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在学界对"陷阱"的成因以及中国如何避免"陷阱"的相关讨论再次成为热点。但是在"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解释上,西方理论和话语体系倾向于倒果为因,即把因经济转型失败而不断恶化的社会问题视作"陷阱"的成因。这种指导理论的偏差致使后发国家的改革无法"对症下药",并引导其走出发展"陷阱"。基于此,在厘清"中等收入陷阱"相关概念后,我们便会看到,"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在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弱化了后发国家的国家能力,从而使其丧失了崛起的必要条件。因此"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在本质上是过度市场化和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陷阱"。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经验表明,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始终力求避免新自由主义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才使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