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0 条
道路网络对澜沧江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分析
被引:39
|作者:
刘世梁
崔保山
杨志峰
董世魁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道路;
土地利用;
道路影响域;
澜沧江;
D O I:
10.13671/j.hjkxxb.2006.01.027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道路网络的存在和扩展影响着周边土地利用的格局,辨析其驱动效应对道路及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澜沧江流域典型山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以景洪市为案例区,通过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研究了案例区所在的县域和道路影响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0~2000年间,道路两侧不同缓冲区的林地、灌丛有所减少,而建设用地和旱地面积的增加超过了10%;以2000年为例,土地利用格局的Shannon多样性、Simpson均匀度和斑块密度指数随道路缓冲距离增加而降低.100m缓冲距离情况下,3个指数为2.04,0.83和5845个·km-2,而1000m分别为1.92,0.81和599个·km-2,人工干扰指数也从46.6%下降到34.4%,而且格局指数和人工干扰指数都是2000年大于1980年.景观格局和人工干扰的时空分析表明,道路网络对区域土地利用的驱动作用随着距离道路的远近和时间有明显的变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表明,灌丛、林地、旱地受到建设用地转移驱动最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62 / 167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