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对话:公民社会与媒体公共空间——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

被引:32
|
作者
师曾志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公民社会; 公民身份; 新媒体; 媒体公共空间;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09.12.019
中图分类号
G206.2 [传播媒介];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新媒体跨越时空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的边界,这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构。在社会关系重构中,作为公民社会发展的要素,如公民身份、公共理性以及媒体公共空间等对促进社会有机团结、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所有这些集中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与沟通中。本文从中国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媒体公共空间中对话与沟通何以可能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媒体公共空间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建构公民日常对话与沟通的思想价值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程曼丽, 2009
  • [2] 国家与社会[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邓正来, 2008
  • [3] 协商民主[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澳) 何包钢, 2008
  • [4] 中国民间组织30年[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名, 2008
  • [5] 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英) 特纳, 2007
  • [6] 现代社会冲突[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英)拉尔夫·达仁道夫(RalfDahrendorf)著, 2000
  • [7] 关于电视[M]. 辽宁教育出版社 ,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著, 2000
  • [8]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华夏出版社[美]查尔斯·霍顿·库利, 1999
  • [9]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学林出版社 , (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 1999
  • [10] 社会契约论[M]. 商务印书馆[法]卢梭(J·J·Rousseu),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