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被引:294
|
作者
姜晓坤 [1 ]
朱泓 [1 ]
李志义 [1 ,2 ]
机构
[1]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2] 沈阳化工大学
关键词
新工科; 人才培养模式; 素质结构; 成果导向教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和新产业革命的到来,传统工程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为主动应对这种挑战,新工科应运而生。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转变培养方式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本质内涵。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策略为:(1)应响应时代呼唤,更新培养理念;抓住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持续改进等几个关键环节,实现从传统工科学科导向的培养理念向成果导向转变。(2)推进范式转换,重构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在品格培养方面,要回归"理性";在知识培养方面,应构筑起人才全方位复合型知识结构;在能力培养方面,要同时注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3)遵照顶层设计,重建培养方式;积极推进工科人才培养内外部环境协同;积极推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积极推进不同工程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4 +10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李志义. 中国大学教学.2016(11)
  • [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理性视角:从失衡走向回归[J].姜晓坤,朱泓,夏远景,李志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
  • [3] 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李志义. 中国高等教育.2014(17)
  • [4] 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
  • [5] 工程链:工程教育的新挑战[J].孔寒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