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

被引:31
|
作者
蔡福 [1 ]
张淑杰 [1 ]
于贵瑞 [2 ]
祝青林 [3 ]
刘新安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大连市气象局
关键词
空间化技术; 地面平均气温; 时空分布; 暖冬; 冷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3 [大气温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结合GIS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空间插值法生成中国1951—2001年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年、季平均气温空间化数据,通过对近50年空间化数据的分析,认为近50年中,年、季的全国平均气温都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冬季增幅最大,为0.313℃/10a,夏季增幅最小,为0.152℃/10a,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08℃/10a。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温趋势更加明显。从空间分布看,我国西南地区及西藏东南部和新疆西天山中段在不同季节都是主要的降温区域,而北方大部和西藏中西部地区在不同季节都表现为较强的增温趋势,我国东南地区在不同季节温度变化并不稳定,增温或降温的幅度都很小。暖冬事件在北方发生比较频繁,四川及云南部分地区较少,全国发生面积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增幅为国土面积的8.6%/10a。冷夏在新疆南部、西藏西北部和东南部以及江淮一带发生次数较多,辽宁南部、新疆沙漠地区、西藏中部、青海东部、四川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最少。全国发生冷夏的面积不断减小,50年平均减幅约为国土面积的5.8%/10a。
引用
收藏
页码:1168 / 117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和地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及与地形的关系
    李栋梁
    柳苗
    钟海玲
    吴青柏
    [J]. 高原气象, 2005, (05) : 694 - 699
  • [2] 气象要素空间化方法精度的比较研究——以平均气温为例
    蔡福
    于贵瑞
    祝青林
    何洪林
    刘新安
    李正泉
    郭学兵
    [J]. 资源科学, 2005, (05) : 173 - 179
  • [3] 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变化分析
    李栋梁
    钟海玲
    吴青柏
    张拥军
    侯依玲
    汤懋苍
    [J]. 高原气象, 2005, (03) : 291 - 298
  • [4] 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周宁芳
    秦宁生
    屠其璞
    李栋梁
    [J]. 高原气象, 2005, (03) : 344 - 349
  • [5] 1961~2000年中国区域气温较差分析
    华丽娟
    马柱国
    罗德海
    [J]. 地理学报, 2004, (05) : 680 - 688
  • [6] 中国陆地生态信息空间化技术研究(Ⅰ)——气象/气候信息的空间化技术途径
    于贵瑞
    何洪林
    刘新安
    牛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4) : 537 - 544
  • [7] 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左洪超
    吕世华
    胡隐樵
    [J]. 高原气象, 2004, (02) : 238 - 244
  • [8] 东北亚冷夏的年代际变化
    陈莉
    朱锦红
    [J]. 大气科学, 2004, (02) : 241 - 253
  • [9] 近40年中国暖季日气温及其异常强度变化趋势
    林祥
    钱维宏
    [J]. 地理学报, 2003, (S1) : 21 - 30
  • [10]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蔡英
    李栋梁
    汤懋苍
    白重瑗
    [J]. 高原气象, 2003, (05) : 464 -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