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

被引:132
|
作者
金一虹 [1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关键词
劳动性别分工; 蓄水池机制; 动员模式;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06.01.008
中图分类号
D442.9 [妇女运动史、妇女社会生活史];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本文主旨是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描述,分析国家动员和行政干预如何影响了女性新的劳动角色的形成。在这一历史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女性为一级蓄水池、农民为二级蓄水池的劳动计划调节模式,只是与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后备军制相比,这种蓄水池机制具有更鲜明的强制性特征。伴随于此的,是中国劳动分工的“去性别化”,即形成女性不断扩大其职业领域、与男性劳动相融汇混合的特点。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1976年)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在这一时期,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使这一“去性别化”特点达到顶峰。大庆的“男工女耕”和“铁姑娘”是这一时期推行的两种典型的性别分工模式。本文将分析这两个典型对女性劳动的影响。对被动员的中国妇女来说,新的劳动角色对她们既有正面的意义,也有负面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69 / 193 +0
页数:2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
    潘鸣啸
    [J]. 社会学研究, 2005, (05) : 154 - 181
  • [2] 加强女工保护工作,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持续跃进服务[J]. 楊之华.劳动. 1960(05)
  • [3] 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M].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金一虹, 1998
  • [4] 中国知青事典[M].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刘小萌等 著,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