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的发布,我国正式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篇章。这份规划不仅明确提出了在交通、物流、能源等方面的试点示范推进,还特别强调了医疗健康领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其中具体包括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医疗保障信息化以及新兴技术应用和监管建设。
医院信息化
人工智能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医院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需求,进而优化诊疗流程,提升就医体验。
公共卫生信息化
在公共卫生领域,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有助于实现疫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时掌握疫情动态,为疾控部门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在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医疗保障信息化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医疗保障领域的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医保基金监管、药品价格监测、医疗服务评价等方面。依靠精准的特征识别和信息处理能力,医院及相关机构可以有效防范医疗骗保行为,筑牢医保基金安全。
新兴技术应用和监管建设
2022年3月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器械审评中心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这项原则意义非凡,它为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蓬勃发展给予了更加清晰明确的指导,促进了更多新兴技术研发和落地。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多种疾病的“一查多筛”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以推想医疗和联影智能为例,凭借这项技术,它们成功获得针对肋骨骨折、肺结节、肺炎的三张III类注册证,并通过成果集成制定出了胸肺部疾病的综合解决方案。此外,深睿博联和数坤科技等企业也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们获得的肺结节、肺炎的III类注册证,以及在胸部骨折CT方面的布局,进一步丰富了人工智能在疾病筛查的应用场景。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与进步,人工智能有望实现更精准的疾病预测。通过对个体的遗传基因、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人们可以提前感知疾病的发生概率,从而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